发展是硬道理
南沙应做好港口经济大文章
叶平生 南宣专业号 | 2008-5-12

  本报讯 (记者叶平生 通讯员南宣)从2001年广州南沙建设指挥部成立至今,南沙大开发已经走过了7个年头。为更好地探索下一步南沙大发展的思路,昨天上午,南沙区委、区政府邀请有关学者专家,就“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促进南沙临港经济大发展”为主题,进行专题研讨会。南沙区委副书记、区长罗兆慈率领该区领导班子主要成员参加了研讨会。

  发展重心应转向港口经济

  广东省社科院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认为,经过几年来的发展建设,南沙已经从过去不怎么受关注的角落,发展成为全省人民都非常关注的焦点区域,这一方面说明了南沙大开发不断在进步,另一方面也表明南沙地区的产业发展确实存在着相当大的外部性。由此,南沙的开发建设就需要跳出南沙看南沙,在更大的全局谋求南沙新一轮的大发展。

  丁力认为,南沙要做广州其他各区,乃至广东全省其他地区做不了的事情,要紧紧围绕南沙港口做好文章,从建设全省门户港口的高度出发,着力依托南沙良好的港口运输条件,从软件硬件两方面建设入手,通过与周边城市的有效合作,着力培养一整套的生产性服务体系,构建港口、物流、高新科技等一系列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建设亚洲的港口营运中心。为此,丁力认为,在南沙发展重化工业应该适可而止,进而把重心转向更具发展潜力的港口经济。

  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教授郑天祥指出,与香港、深圳等周边城市港口相比,南沙港区也具有江海联运、海运铁路联运以及公路集疏等多式联运、国际国内中转联运等多方面的优势。在物流成本方面,从南沙港出口1个标准集装箱,要比深圳便宜1000元,比香港便宜3700元。目前,在世界排名前10位的国际大班轮公司中,已有9家在南沙港区开展业务。而随着将来南沙10个10万吨级货柜泊位的投入使用,第6代货柜船将可全天候进出。当进港航道浚深至负19.2米,南沙港更可进出30万吨超大型船舶。可以预见,未来南沙港区在广州港及大珠三角港口群的枢纽地位将日益显露。

  南沙要大力发展流量经济

  广州市社科院副院长刘江华认为,南沙要完成省市政府确定的“再造一个广州”的战略定位,就必须要大力发展流量经济。具体而言,在目前南沙的经济发展进程中,大致可以呈现出4种经济形态,即以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人才信息流等为载体的流量经济;以汽车、石化、钢铁、造船等产业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经济;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以及用高新技术装备起来的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经济;以及由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及绿色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代表的生态文明经济。其中,依托港口而直接发展起来的流量经济,既是南沙经济发展的逻辑起点,也是南沙经济发展的逻辑归宿,必须要大力加以发展。

  可借鉴阪神经济圈经验

  暨南大学校长胡军很欣赏日本的阪神临港经济圈。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利用阪神湾良好的港口和海运资源条件,将港口本身嵌入现代工业的生产环节中去,在阪神港湾利用围海造田等手段,布置了一系列的现代化生产企业,从原材料进口、工厂生产加工,再到成品出口,基本都是在临港区域完成,从而将生产成本降低到最小化。胡军认为,这种模式的临港工业应该是今后南沙临港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

  不过,胡军也指出,与日本阪神地区临港经济模式相比,南沙的临港经济发展目前还存在着相当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日本阪神临港经济区的成功,是经过20多年日本国家层面的不断自主创新,形成了强大的现代制造装备业体系;而目前南沙港周边的自主创新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培育和提升。

  不求产业最全而求最优

  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惠武表示,南沙的发展不能片面追求大而全的完备产业结构,而应该追求最优化的产业结构配置。目前,石化产业和机械装备制造业是南沙的支柱产业,而将来则要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的优势,打造现代产业的龙头,重点就是要抓住和利用南沙的港口优势,做好临港经济的大文章。并在此基础上,落实港区联动政策,加快疏港铁路建设和周边公路网络建设,既要立足广州,又要跳出广州,扩大与港澳等周边城市的区域合作,谋求南沙的大发展,通过做大经济总量,使之逐步成为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枢纽港。

信息与知识分享平台
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file技术构建